logo

咨询热线:13414314494

栏目

海外硕士学历提升课

首页>海外硕士学历提升课>文章内容

亚欧联盟精萃国际事务理事淡如水:给点阳光...

2022-01-15

亚欧联盟精萃国际事务理事淡如水:给点阳光就灿烂


图片

直布罗陀华人社区春节庆祝活动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已经两年了,从最初的不明真相,中国大陆同胞出国躲避;到慌不择路的海外华人回国避难;再到海外华人及中国留学生们的漫漫艰辛回国路。海外华人华侨这一特殊群体,要么因极个别人的“精致利己”行为引起国人反感而冲上社交媒体热搜;要么因国内疫情防控需要而被“拒之门外”,成为一批忍气吞声、几近被人遗忘之“后娘养”的小孩;甚或因着中美(西)政治、经济、外交冲突、对立而两边受气,夹缝生存。


图片

中国驻英使馆外观


多年来,因工作需要接触过许多海外华人华侨。有些一直保持联系并成为很好的朋友。虽不经常嘘寒问暖,但装在心里的关切,只需朋友圈一个小小的点赞,心照不宣、彼此温暖。


图片

利物浦中国城牌坊


海外华人移民潮大体经过了太平天国失败后大批东南和华南沿海居民大规模的东南亚移民(以福建人的菲律宾和潮汕人的新马泰为最);修建美国西部铁路时的“卖猪仔”华工移民;一战时14万华工参与英法抗击德奥同盟国后部分留在欧洲的移民;然后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为讨生活而陆陆续续、不间断地非法偷渡移民(仍以东南沿海为主);八十年代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技术移民,以及近年来最先富裕起来的部分中国人之投资移民等等。


图片

利物浦一战华工图片展局部


中国人虽不敢说是世界上最聪慧的人,但无疑是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人。无论是当年被“卖猪仔”而背井离乡者,还是不得已非法偷渡到异国他乡者,老一代移民所忍受的屈辱和盘剥是新一代移民所难以想象的。他们背井离乡、夜以继日地工作仅仅是为了改善命运、改善生活,让远在大陆的家人及自己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图片

利物浦中国一战华工图片展局部


在海外工作的近20年中,利用出差和假期去过很多城市,每到一座城市,“中国城”(唐人街)是我和先生必到的地方。或许在某些人眼里世界大多数城市的中国城,都不如现今中国大陆一线城市的高楼大厦光鲜亮丽,甚至显得有些“脏乱差”。但是,如果你了解中国海外侨胞的移民史和对几十年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的状况还有足够记忆的话,你就不会对这些遍布世界主要城市的“中国城”那么不屑一顾、甚至充满鄙夷了。正是这些散布世界各地并有些“脏乱差”的中国城,几百年来成为一代代无数海外谋出路、讨生活的大陆移民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成为海外华人华侨传承中国文化、慰籍思想情感的重要象征,并将继续成为一代代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保留中国胃口和寄托中华情怀的重要依托。


图片

利物浦一战中国华工图片展局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能活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海外华人就像石头缝里生长的野花,给点阳光就无比灿烂!虽不能颗颗都长成参天大树,但绝对都活得有滋有味。


2009年的春节假期,我跟先生从美国乘游轮去加勒比海度假。游轮航程中其中停靠一个非常小的岛屿。岛名已经记不清了。在小岛的两端,分别有两家中国人开店售卖中国货物。一家是来自山东烟台的夫妇,带着他们五、六岁大的孩子开百货店。卖的是中国大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流行,但当时已经逐渐淡出国人视线的百货,如红灯牌收音机等。当时看到那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物品,让我非常喜出望外,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在岛的另一端,另一家是来自广东深圳的年轻夫妇开的服装店。店里售卖的是当时中国南方城市最时兴的新潮服装。在这么偏远的地方遇到老乡,看到货真价实的时髦“中国制造”,那种温暖感无以言表。这对深圳夫妇每两个月就要经美国迈阿密回广州进货,一人跑货源,一人守店,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未来充满期待。


图片

英国曼岛华人协会换届选举仪式


离开英国前的2016年中国国庆和2017年中国春节期间,我曾随先生分别到访马恩岛和直布罗陀两地,参加当地华人社团活动,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出去的新移民的能量印象深刻。


马恩岛位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的中心点上,是英属皇家领地。在某些场合马恩岛与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合称为英伦三岛。马恩岛人口不足10万,却拥有华人百多名。2013年起该岛成立了华人协会并每年举办中国国庆活动并换届选举。


位于欧洲大陆最南端弹丸之地的英国殖民地直布罗陀,总人口也才3万多一点,但也有华人百多余人。在当地最大中餐馆福建籍华侨陈老板的倡议下,从2017年起当地华人社团开始每年举办中国春节庆祝活动。此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成为直布罗陀西班牙主流文化之外的重要少数族裔文化活动。


图片

直布罗陀中国春节庆祝活动


2016年8月去利物浦旅游。在利物浦博物馆和利物浦“中国城”一栋建筑物的外墙上,分别看到了曾被尘封已久的关于一战期间10万华人劳工来英“以工代兵”的珍贵历史。


图片

直布罗陀华人春节庆祝活动


一战期间,中国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向德奥宣战,以“以工代兵”的形式参加欧战。战争开打两年后英法损失惨重,青壮年劳力严重不足,急需中国政府支援。1917年4、5月份第一批6万多名劳工从山东威海港出发,历经三月有余途经北美加拿大抵达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截止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北洋政府先后向英国和法国派出以山东为主,辽宁、山西、江苏为辅的青壮年男性劳工14万。这些人中的10万人留在英国利物浦,另4万人经英吉利海峡等抵达法国,部分人直接被派往交战惨烈的日德兰地区。


1917年的中国刚结束封建帝制不久,北洋政府领导下的中国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出外闯世界的热情加上颇有吸引力的报酬,让这批经过严格体能选拔的青壮年劳工成为中国政府派往欧洲战场的准军事大军,也为一战协约国的胜利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资源和胜利保障。按当时的《劳工合同》每人每月可领到12块大洋,其国内家属也每月可获得10块大洋。这对当时贫困潦倒目不识丁的纯朴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相当的吸引力。


留在英国本土的劳工虽然相对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每天一英镑几先令的微薄薪酬也还说的过去。但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却非常大。中国劳工的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以及掌握技能的速度让英法两国都十分满意。留在英国的部分劳工甚至在造船厂或军工厂成为不错的技工。但因战争、瘟疫等原因这批劳工中大约有2000多人死亡,分别被安葬在英国、法国、比利时的40多个军人公墓。有学者估计实际死亡人数大约在1万至2万之间。


图片

华人社团在伦敦议会广场载歌载舞欢迎中国最高领导人访英


这14万名一战中国劳工的大多数,在一战结束后陆续返回中国,但也有几千人因种种原因留在了当地,成为中国移民。中国劳工的吃苦耐劳和顾家意识深受青壮劳力奇缺的法国女子青睐。一些华工便留在法国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当时的英国也出现类似情况,只不过留下来的华工在风气保守的英国社会过得更低调、艰难一些。


2018年8月一战华工捐躯百年纪念活动在英国利物浦安菲尔德华人墓园举行。英女王特派代表致辞表示:“我们绝不应该忘记这些华人劳工”。


图片

利物浦一战华工图片展


中国人传统上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信条。但历朝历代,任何时候,或迫于生计、或基于冒险精神,总有一些人希望跳脱窠臼,为追求更美好更自由的生活而远走他乡。在国内,闯关东、走西口是如此;在海外,下南洋、闯“金山”亦是如此。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向全世界扩展、移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既改善自身生活,又惠及家乡,还传播中华文化。应当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这是一道极其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而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高科技移民,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崭露头角、漝漝生辉将会使这道风景线更明亮、更国际化和世界性。

2022年1月14日

写于母亲病榻旁


注:本文所配图片均为驻外期间手机所拍


图片

伦敦中国城春节装饰